在多伦多西区的一家银行停车场,一辆银色丰田小型货车缓缓驶入。车上走下两名年轻的旁遮普男子,他们正焦急地寻找一位客户。几天来,他们与这名女子通过短信和电话保持联系,约定以4,000元的价格帮助她偷渡至美国。
两人反复用旁遮普语发信息、打电话,催促她现身上车开始旅程。然而,银行里并没有女子在等待。真正注视这一幕的,是调查新闻局(IJB)的记者——他们正在秘密记录加拿大境内日益猖獗的人口走私网络。
这些网络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公然兜售两类“服务”:一是带人穿越加美边境,每人收费约4,000元;二是出售伪造或非法获得的加拿大签证,街头价格最高可达40,000元。
**走私生意:跨境与暗网交织
尽管加拿大联邦政府已投入13亿加元强化边境防控——增派专职警卫、部署无人机与直升机巡逻——走私者与签证贩卖者依旧屡屡突破。
CBSA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8月中旬,已有70起与人口走私相关的案件被立案,平均每月接近10起,是2021年月均的四倍。与此同时,蒙特利尔南部边境口岸的庇护申请量在今年前七个月激增523%。
美国司法部长帕姆·邦迪直言,加拿大边境的走私活动“日趋严重”。
在社交媒体上,这些走私者不遮不掩。广告语往往简洁直接——“从蒙特利尔到纽约,无需*,安全抵达。”一则Instagram视频甚至拍下三名背包客穿越魁北克与纽约边境的田野场景,并标注具体日期,犹如“定期班次”。
**暗访:停车场里的假客户
IJB记者化身潜在客户,回应了这些广告。多次沟通后,他们约定在多伦多一处银行停车场碰头。
“司机到你那里了。”走私者发来短信,语气如同调度员。他们承诺:车内付款后,会将客户送往蒙特利尔,再由同伙引导步行越境,甚至联系纽约熟人帮助安置工作。
几分钟后,两名男子频繁出入银行寻找“客户”。不久,记者以“害怕,取消计划”为由中止互动,但走私者依旧不依不饶地追问:“姐姐,发生什么事了?接电话!”
这只是数次接触之一。在另一场互动中,记者被指示从纽约州乘车北上,支付4,000元即可“安全过境”。在第三次接触里,记者则被要求在商场停车场上车,随后前往魁北克,步行一小时越境进入美国。
走私网络极为熟练,常使用实时定位软件引导客户,甚至保证“无营地、无*”——暗示不会被送入拘留中心。
然而,现实中不少非法越境的故事以悲剧收场。2022年,曼尼托巴省曾发生一家四口印度移民暴雪中冻死的惨剧。
**假签证交易:4万元的“入场券”
除了跨境偷渡,另一个黑市热门业务是高价“加拿大签证”。
记者发现,至少自2023年起,社交媒体上就充斥着各类广告,宣称能在10至15天内办妥商务签证或旅游签证,费用高达25,000至40,000元,而且“到场付款,无需预付”。
广告往往配有印度护照照片,上面盖满加拿大签证印章。一些卖家甚至声称“拒签或被禁止入境的人”同样可以通过他们的渠道入境。
移民专家指出,这些签证大多是伪造或利用虚假材料申请而来。例如,有的“农民”被包装成“大学教授”,再配上假工资单和银行流水,最终竟能通过审批。
“他们只要拿到签证,飞到加拿大,就能直接申请庇护。”安省移民代理人Amandeep Singh Dhillon解释。
**政府与平台的被动应对
面对记者提供的证据,Instagram母公司Meta表示“禁止走私内容”,并在IJB举报后删除了数个账户。但专家坦言,走私团伙总能迅速注册新账号,形成“猫捉老鼠”的循环。
加拿大边境服务局也承认,旅客可能试图使用伪造文件入境。他们强调边境官员受过识别假文件的训练,并在2024至2025年间发布了30余次文件警报,提醒前线注意最新造假趋势。
然而,前移民官阿恩·基斯伦科指出:“他们通常走在时代前沿,总是比你快一步。”
**“犯罪达尔文主义”:永远进化的走私网络
专家称,这些跨境走私与签证贩卖组织已高度网络化,善于利用社交媒体与数字支付手段扩展业务。
有组织犯罪专家、皇后大学教授Antonio Nicaso称之为“犯罪达尔文主义”:“他们能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灵活穿梭。如果执法不跟进,只会被远远甩在后面。”
而在多伦多城市大学地缘政治研究员Masoud Kianpour看来,社交媒体已成为“虚假梦想贩子”的游乐场:“每天都有非法交易发生,却几乎没有监管机制。”
**跨国黑色产业链的悄然扩张
从田野边境的秘密通道,到Instagram上明码标价的“签证快递”,这场跨国黑色产业链正悄然扩张。
对绝望者而言,4,000元或40,000元,也许就是通往“新生活”的赌注。
但更多时候,这些赌注只是落入犯罪网络的陷阱。
新闻来源:
https://nationalpost.com/news/online-human-smuggling-networks
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