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拿大再提“废双非婴”:父母至少一方是PR 孩子才能有加籍!

萨斯卡通中文网6 天前

最近,加拿大政坛扔出了一枚重磅炸弹——有人提议废除“出生即公民”制度。一句话,今后孩子要想成为加拿大公民,光是在这片土地...

最近,加拿大政坛扔出了一枚重磅炸弹——有人提议废除“出生即公民”制度。一句话,今后孩子要想成为加拿大公民,光是在这片土地上出生已经不够,父母至少得有一方是加拿大公民或永久居民才行。

一时间,全网炸锅。有人拍手叫好,说“终于要堵上这个漏洞”;也有人气愤不已,认为这会让移民国家的包容精神荡然无存。而这场争论的核心,就是那些被称作“双非婴”的孩子。

飞来生孩子的热潮

“双非婴”指的是父母都不是加拿大公民,也不是永久居民,但孩子在加拿大出生后就能自动成为加拿大公民。

在加拿大,这原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——“出生公民权”意味着只要在这片土地上出生,不论父母是谁,孩子都能成为这个国家的一员。

但随着越来越多“生育游客”的出现,这项制度逐渐变了味。

在BC省的温哥华、列治文、安省的列治文山等地,医生和护士早已见惯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孕妇游客。她们拿着旅游签证,挺着肚子赶在预产期前飞到加拿大,只为了让孩子拿到枫叶护照。

根据BC省的数据,2023到2024年间,全国“双非婴”的出生数量已经超过5200人,几乎回到疫情前的高峰。疫情那几年因为封锁而暂停的“生育旅游”,又卷土重来。

有医院统计,列治文医院、圣保罗医院、儿童医院的产房里,每年都有数百名婴儿属于“双非”类别。有时本地孕妇还得排队等床位。医生感叹:“有些妈妈生完孩子就走,账单也没人付,留下的只有出生证明。”

政客质疑:制度被滥用了

这次掀起风波的,是保守党议员Michelle Rempel Garner。她在议会里提出修法,要求孩子必须有至少一名加拿大籍或永久居民父母,才能自动成为公民。

她的理由很直接:公共资源不堪重负。

她指出,加拿大目前大约有三百多万临时居民,加上五十万无证移民,“他们的孩子使用的公共资源早已超出政府的预期”。

在她看来,加拿大的政策早被“生育旅游”利用得体无完肤。

“我们不是反对新生命,而是反对制度被利用。”她在演讲中说,“我们不能再让加拿大的国籍变成‘旅游纪念品’。”

根据政府内部数据,自由党上台以来,“非居民妈妈”生下的加拿大宝宝数量增加了七倍。网友也议论纷纷:“我们交税几十年,他们飞来生个孩子就成公民,还能享免费教育和医保,这公平吗?”

民意的天平,正在倾斜

事实上,这种情绪早已在积累。

多项民调显示,超过六成加拿大人支持对出生公民权设限。理由很现实——房价高、看病难、教育资源紧张,本地人自己都快撑不住了。再加上大量临时居民和生育游客,公共系统压力可想而知。

在社交媒体上,评论区几乎一边倒:“要求至少一位家长是PR很合理。”“孩子国籍不是抽奖游戏,得有点归属感。”

还有人直接调侃:“加拿大不是全球的月子中心。”

可另一边,自由党政府却坚决反对改革。司法部长Sean Fraser回应说:“我们不能随意决定谁算‘真正的加拿大人’。”

在他看来,公民权的确定性是加拿大社会稳定的基石,一旦开始分类,分裂只会更严重。

一些人权组织也担心,如果修改法律,可能让新移民和少数族裔成为替罪羊,甚至助长反移民情绪。“不能因为少数滥用,就剥夺所有人的权利。”他们说。

其实,很多“双非家庭”并不是什么“钻空子”的人。

不少是留学生、临时工、探亲签证持有人,他们在加拿大学习、工作、交税,孩子在这里出生,也在情理之中。

一位温哥华的华人妈妈就说:“我老公在本地工地打工,我们也不是专门跑来生孩子的。只是恰好在这里生活、生下了孩子。为什么就成了‘生育旅游’?”

问题在于,制度不会区分动机——无论是“刚好生”还是“专程来”,结果都一样:孩子成了加拿大公民。

而这种灰色地带,正是争议的根源。

世界在收紧,加拿大会不会跟上?

放眼世界,英国、德国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等发达国家早就收紧了出生公民权,要求父母至少一方是公民或永久居民。如今,加拿大已成为少数仍保留“无条件出生即公民”的国家之一。

国际趋势摆在眼前,加拿大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收紧国籍政策的国家?没人敢打包票。

一旦修法通过,不仅会影响未来的孩子,也可能引发大量法律诉讼:已经出生的双非婴怎么办?追溯生效吗?会不会违宪?

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答案。

相关话题

#新闻

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

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